叶斌:《“劝耕贷”:农村金融的一条新路》
——《为“劝耕贷”东至标准》写的序
发布日期:2017-06-30 18:00:00 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引领和促进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创新。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在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一条农村金融的新路由此发端。
一、中央:顶层设计通天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央农村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也不例外地遵循这一“天理”。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三部(会)相继发出《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121号)、《关于做好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40号)文件,创新财政和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策性支持、市场化运作、专注农业、独立运营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这一重大机制创新的顶层设计脉络非常清晰:一是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发力。这次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在供给侧创立崭新的市场主体,即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这个体系以鲜明的政策背景、雄厚的资本实力、专业的经营团队,为各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增加信用、弥补短板,以市场的力量,吸引金融之水浇灌各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之树。二是聚焦服务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是农村最活跃的改革主体、创新主体、发展主体,同时也是对发展资金需求最迫切的市场主体,但却一直处于银行信贷视野之外。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就是聚焦服务这一群体。激活这一群体,增强其可持续成长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三是有为政府塑造有效市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做出科学论断,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次中央农村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方法上凸显以有为政府塑造有效市场。长期以来信用品质好、经营基础好的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却难以得到金融支持,市场机制在这里“失灵”了,这时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就是有为政府的强力出手,对“失灵”的市场机制进行救助和修补。走对农村金融一着棋,激活农村经济一盘棋。
二、安徽:底层设计接地气
地方是中央顶层设计的操盘手。如何精准对接中央的顶层设计进行“接安徽地气、适江淮水土”的底层设计,是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农担公司)成立伊始就开始矢志探索、砥砺实践的课题。在财政部、国家农担联盟公司和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委员会的鼓励和指导下,省农担公司于2016年4月27日,在宿州市埇桥区推出我们的底层设计——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模式。
“劝耕贷”立意勉励、鼓励、奖励农耕。“劝耕”一词,语出杜甫《大雨》诗句:“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劝耕贷”是三位一体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构建的是“资源联手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的信贷新机制,打造的是政银担“抱团”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作新组合,推广的是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金融新产品,切实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16年6月30日,“劝耕贷”已在全省62个县(市、区)落地,提供担保贷款总额21.32亿元,担保户数4341户,户均约49万元。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劝耕贷”模式以显露出其底层设计八个个性化特征。
一是坚持一个定位。就是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定位。“劝耕贷”模式的设计充分体现政策性金融支农机构的要义,努力实现财政和金融协同支农指向性、精准性、实效性的政策目标;主动充当各级政府的政策“抓手”、发展“推手”、纾困“好手”、创新“高手”。二是重塑一个理念。传统信贷理念是“抵押优先、避险为王”,而“劝耕贷”颠覆传统,构建“成长优先、信用为王”的新路径,以经营的成长性、主体的诚信度作为衡量信贷担保准入的主要标准,在乡镇夯实基础,为所有的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建立融资身份证,优先让符合有信用、有成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融资,从根本上突破了以抵押物为前提条件的固有信贷理念。三是咬定一个群体。“劝耕贷”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实施蓝海战略,“咬定”服务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四是把握一个关键。就是严格控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劝耕贷”客户融资综合成本控制在5.55%--6.42%区间内(银行利息加担保费)。这也是“劝耕贷”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打造一个组合。就是打造政银担“抱团”推动的工作组合。“劝耕贷”整个操作过程政府、银行、担保既明确分工,又紧密抱团,实现错位把关,联合发力,把政银担合力服务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常态化。六是筑牢一个防线。就是保证质量、防范风险。防范风险是现代金融永恒的主题。“劝耕贷”不特别强调实物抵押,是因为它构筑了严密的风控防线。这道风控防线由三个层面有机构成:第一层是防范原发风险。通过规范的建档立卡、筛选比对将不符合信贷条件、带有原发风险的项目一律阻挡在信贷担保大门之外。第二层是防范经营风险。对正常的因市场和经营活动的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用“资金接续”、“经营托管”、“资产接管”等方式进行缓释和化解。第三层是防范道德风险。“劝耕贷”设计“三驾马车”防范道德风险。一是免责审计。这是针对合作银行可能存在道德风险的防控,即按约定通过抽样审计、专项审计、问题审计等,对审计发现隐含欺诈、骗保、风险夹带等行为的信贷业务,“谁的孩子谁抱走”,省农担公司自动免责。二是问责督查。这是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可能存在道德风险的防控,即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督查,对建档立卡和筛选推荐全流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格责任追究。三是追责公证。这是针对信贷客户可能存在的恶意逃废债行为的风险防控,即对贷款户的贷款合同、担保合同、经营者个人连带责任反担保合同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公证,取得追偿中的强制执行权,确保信贷客户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七是建设一个机制。就是构建政银担企共同受益的共赢机制。“劝耕贷”的创新机理可以让所有参与方最终都是受益方。在“劝耕贷”中政府优化了服务,银行保障了安全,担保体现了价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发展。这是在安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帕累托改善”。八是规划一个愿景。从本质上说立足于“诚信为王、成长优先”的“劝耕贷”模式其终极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解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是要触及到经营方式、发展方式、治理方式等阔大的经济领域和社会空间,把融资领域积极的信贷文化扩展为社会领域优良的信用文化,实现金融运营和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
三、东至:实践样本惠民生
“劝耕贷”已在安徽全省62个县(市、区)落地,多地都相继摸索出自己的好经验。目前,东至县在实践中对“劝耕贷”设计机理理解最准确、推行最到位、效果最显著。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县共办理“劝耕贷”业务378户,发放贷款1.38亿元,户均37万元。全部15个乡镇相继展开为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已有1325户获得“融资省份证”,纳入信贷服务数据库。这说明从中央通天理的顶层设计到安徽接地气的底层设计再到东至县的田间地头,真正实现了惠民生的目的。这是东至样本典型意义之所在。
政府给力,东至具有样本意义。一是政府重视到位。“劝耕贷”一面世,就引起东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要求在东至县开展“劝耕贷”试点工作。二是政府动员到位。三是政府政策到位。为配合“劝耕贷”的推行,县政府在建档立卡、贷(保)后服务、工作奖补、督查问责、失信惩戒等关键环节均出台管理办法。四是政府服务到位。政府主动为“劝耕贷”工作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银行拥趸,东至具有样本意义。东至县涉农金融机构均为“劝耕贷”贷款行,而且合作意愿强、积极性高。虽然省农担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有一些硬条件,但是银行更看重与省农担公司合作的有利之处:一是低成本获取批量优质客户;二是提高了资产业务的质量;三是扩大了负债业务的增量;四是丰富了中间业务的品种,这有可能改变草根金融主要靠“吃利差”单一的盈利模式。五是锻炼培养了新型信贷队伍。主体受益,东至具有样本意义。在东至县大渡口镇,拿到“劝耕贷”的大户总结了“五个没想到”的感受。一是没想到真能拿到银行贷款,二是没想到手续真那么简单,三是没想到得到一圈人的真心帮助,四是没想到利息真那么便宜,五是没想到老实本分会种庄稼不仅得到尊重还能得实惠。社会称赞,东至具有样本意义。“劝耕贷”已开始对东至经济社会产生深层次影响。“劝耕贷”的切入点是解决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因为它是以信用建设贯穿始终的,一旦形成常态将会对乡村治理方式产生积极而深刻影响;“劝耕贷”在乡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其实也是给乡镇搭建了一个综合管理的平台,许多乡镇工作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联动。
东至的样本也是安徽全貌的一个缩影。汪洋副总理2017年4月28日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座谈会上对农担机构提出“要坚持边建设,边服务,积累经验,积累信心,积累人气,让农民尽快享受到改革的红利”的要求,在安徽已成为如火如荼的现实景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