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十大发力点》
发布日期:2018-02-21 00:00:00 来源:
今年是新时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农业信贷担保在其中的发力点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利用春节假期,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认为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十大发力点。
一、在多元投入中发力。中央一号文件一语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钱从哪里来?要靠多元投入。建立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整合的长效机制,农业信贷担保有独特的发力优势。首先,财政对农村公路修建、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投入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发展能力,农担体系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增信融资为其提供流动资金配套,使新产能、新机会及时充分产生效益和效能;其次,彰显财政政策扶微助弱的禀赋效应,主动适应金融政策趋利避害的实践逻辑,形成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交汇点和结合部,将资质优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对筛选出来,批量推荐给金融机构,以市场的力量把金融活水引入农村、服务农业、惠及农民;第三,财政夯实基础保障、金融自愿积极投放,必然有效改变农村资金融通、产业发展的传统格局,也必然会形成吸附社会资源的“凹地效应”,农担体系再勇于为社会资源“下乡”背书分险,就非常有利于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源实施乡村振兴的“合唱台”。安徽农担创立的“劝耕贷”模式项下开发的系列担保增信产品在“交汇点、结合部、合唱台”上做文章,已初步形成多元投入新格局,其功效是其他机构难以替代的。
二、在质量兴农中发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质量兴农,明确指出:“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产导向和提质导向都不仅局限在生产领域,还包括产业领域,尤其重要的是经营领域,这里有农业信贷担保服务质量兴农巨大的发力空间。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农业内卷化”现象,即有增长无成长现象,在我国农村也普遍存在,许多农业企业粗放发展、野蛮生长,规模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经营理念、管理水准还一直停留在小农生产阶段。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一大批农业企业或每况愈下、惨淡经营,或资金链、信用链断裂沦为“僵尸企业”,就是明证。所以,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提质导向上发力。第一步是着眼在成长优先上,而不是在抵押优先上,精准服务产品有市场、产业有前景、经营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二步是为获得担保贷款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路陪伴”式的跟踪服务,不断助其强弱项、补短板,提升内生发展力,保持在健康运营中提速发展;第三步是引导其逐步优化产业链、优化管理链、优化价值链,实现高品质发展。农业信贷担保的发力点准确到位,让其服务的乡村经济“细胞”都保持健康和活力,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就有了基础。
三、在产业融合中发力。产业兴旺的景象必然是业态丰富、链条完整、兼容并顾、相得益彰的。这其中资金融通可以对产业融合发挥积极的引导和促成作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要用好这一杠杆,要撬动金融资源向产业链长、价值链高的农业领域里配置。支持“三区、三园、一体”建设;支持各类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托管,扩大服务规模,集中连片推广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有效引入和合理配置“金融活水”,充分激活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在带动小农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小农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重要发力点。一是组合资金和资源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二是在信贷担保帮扶中注重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促成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三要通过支持大户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四是引导推动服务的龙头企业等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小农户分享大产业增值收益。
五、在乡村治理中发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一般认为这与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关系不大,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在乡村治理中农担体系有很大的发力空间。安徽农担“劝耕贷”模式就成为许多县乡优化乡村治理的新型平台和有效抓手。一是引导自治,建设公序良俗,通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建档立卡和在资格公示环节中嵌入“信用为王、成长优先”元素,引导乡村社会向善向上;二是遵循法治,彰显契约精神,在贷前进行守约宣讲、贷中附加签署赋强公证,贷后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培育和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三是崇尚德治,弘扬诚信文化,对重合同守信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镇等基层组织给予各种形式的褒奖,增加信贷额度、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培训机会,还可以作为评选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的加分提级因素。
六、在增效增收中发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农业信贷担保在这一根本点上要有效发力、持续发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内在是统一的。农民收入由四个部分组成: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农业信贷担保在其中可以多点发力。第一,通过生产联合、市场开发、业态创新等扶持手段,提升经营水平,增加经营性收益;第二,通过融通资金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就地扩大就业或创造多种形式务工机会,让更多无条件外出打工而有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的农村“留守人员”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获得工资性收入(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群体收入增长下滑、留守群体缺乏就业渠道和创收机会,农民增收乏力的“痛点”,恰是农担体系发力的强项);第三,通过促成土地流转方式创新、“三变”改革等多种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这也是农担机构组合嫁接功能强的体现。
七、在精准脱贫中发力。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助力脱贫攻坚,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当仁不让。安徽农担在金寨县推行的扶贫“劝耕贷”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把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服务的建档立卡与为精准扶贫户脱贫服务的建档立卡进行“两档共建、两卡联动”,实现了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有机链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与精准扶贫户脱贫致富有机链接。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在精准扶贫上有自身的优势,要发挥优势促成资金精准对接、产业精准对接、市场精准对接、劳务精准对接;在进村入户的个性化设计和田间地头的实际操作中也要充分调动能力和智慧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精准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能力精准结合起来,大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八、在制度创新中发力。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做了重点部署,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要吃准农村“两权”制度改革的精神要义,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上发力。在“地权”上,要吃透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重大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精神要义,把注意力放在“放活土地经营权”上,一是发挥优化组合功能,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互换、转租、入股,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二是开发利用土地经营权的用益物权,使其在增信、抵押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在“房权”上要吃透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精神要义,在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另一方面也要有效设置“防火墙”,防止工商资本钻政策空子,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害农民利益。
九、在人才培育中发力。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业信贷担保在其中要“双重”发力。第一重发力是构建“新农人”群体,一是培育“守乡农人”,即当下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人,要通过融资服务跟进借助社会力量,让“守乡农人”逐步成长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二是留住“返乡农人”,农村产业基础改观了,更多“走出去”打工的会“走回来”,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其“留下来”,给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创业的平台;三是吸引“下乡农人”,“守乡农人”把产业发展好了,“返乡农人”留下来把产业做旺起来,又自然会吸引有情怀、有资本、有市场资源的城里人成为“下乡农人”。农担体系发挥职能作用,让这三种成分构成的“新农人”,共同建设“新农村”。第二重发力是把农担团队真正建设成为一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十、在强化领导中发力。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这是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借力发力的重大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第一要借力发力把自身的党建工作挺在前头、抓在实处。服务“三农”、振兴乡村,使命光荣、困难重重,不把党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党性要求提到重要高度,养育情怀、锤炼匠心,是很难长期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斗志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文章中宣传和倡导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境界。安徽农担在推行“劝耕贷”的创新历程中,也经常用王阳明的话来励志:“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第二要借力发力与地方政府、合作银行、新型主体形成抱团的力量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下大气力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有关规定,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这也是我们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尚方宝剑。安徽省东至县今年已在按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部署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拟在乡镇层面设置农金站(农村金融服务站),选配得力人员,推动“劝耕贷”等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升级。走对农村金融一着棋,激活农村经济社会一盘棋。东至县一步领先,可能会步步领先。这也有力带动了安徽农担“劝耕贷”模式的升级提速。第三要借力发力做实农业信贷担保的宣传推广工作,营造农业信贷担保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