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耕贷”如何在财政逻辑与金融逻辑结合部上做文章,叶斌如是说
发布日期:2017-12-06 00:00:00 来源: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调研活动,我的选题是省农担公司“劝耕贷”模式如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地点选在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时间是2017年11月25-26日两天。
一、情况概述:改革走出新路径
调研活动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现场调研;二是会议座谈;三是人物访谈。
(一)现场调研。深入已获得“劝耕贷”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在的村庄。一是实地察看经营现场,评判我们收集的经营“硬”数据与经营现场的大概匹配度;二是与经营者交谈,比对我们收集的信用“软”信息与当面交流形成印象的吻合度。
表一:实地走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
(二)会议座谈。开了两个座谈会。一个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座谈会,全场问题导向,只谈“劝耕贷”实施中存在问题和针对解决问题的建议。
表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座谈会参会人员名单
另一个是政银担三方相关机构与人员座谈会,共同研讨按照“错位把关、联合发力”的“劝耕贷”服务逻辑,政银担三方如何“抱团”更有力,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有效。
表三:政银担座谈会参会人员名单
(三)人物访谈。一是访谈张溪镇党委书记阮宏兵,主要是谈基层党政组织如何支持农村金融基层创新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如何自我调适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二是访谈张溪镇农经站站长曹卫兵,他是张溪镇“劝耕贷”工作主要组织者和推行者,听取他对“劝耕贷”第一线工作客观评价。
(四)数据说话。张溪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共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2户,其中种植业168户,水产养殖85户,畜禽养殖53户,黑木耳、葡萄园等其他行业16户。截至2017年10月底,已按“劝耕贷”模式为10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其中96户已获得担保贷款,金额1598万元,贷款已发放到户1444万元,其中62户是第一次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目前有9户实现正常到期还贷169万,已办理续贷2户80万,暂无不良客户。“劝耕贷”受益户通过优先向精准扶贫户用工等方式,带动约140个贫困人口实现增收。目前,一批希望获得融资服务的经营主体正在按规范程序建档立卡;一批已获得“劝耕贷”支持的经营主体正在政银担“抱团”跟踪服务中稳健经营;一批到期还款的经营主体,正在按程序办理还后再贷手续。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果——“劝耕贷”在张溪镇逐步进入常态化、实现长效化。
二、问题检视:创新过程磨难多
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劝耕贷”自身不足和新生的问题,是我这次调研活动的主要任务。在张溪镇的走访和座谈中,我大概发现和检索出这样一些问题。
(一)操作流程繁复。“劝耕贷”遵循“信用为王、成长优先”的信贷理念,从乡镇开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收集信用软信息,整理经营硬数据,这个路径是正确的。但在数据建设“混沌初开”的乡村哪些是核心信息、关键数据,还难以精准界定,操作中会觉得填报的表格多,提供的资料杂。银行尽调时可能对“错位把关”理解不够,又重复收集信息、验证数据。初始阶段,大家在磨合之中,这种繁复很正常,但必须尽快优化,若长期以往,“劝耕贷”的优势将会被繁琐的程序所淹没,继而失去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的青睐。
(二)供求匹配脱节。供求匹配脱节暴露的是前后台工作的脱节。现场察看和座谈会上,都看到、听到银担核准的资金满足不了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的资金的问题。有的是测算方法偏差,有的则是银担双方都在申报金额上打个折、砍一刀,觉得少一点会好一点,这不是市场的逻辑,而是落后的观念、懒惰的思维。
(三)审批时效低下。“劝耕贷”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款急的特点,做了“错时授信、用时提款”的制度安排,农闲时提前做授信服务,农忙时随时用款,实现金融服务的“茬口”与农业生产的“茬口”有机对接。但在操作中政银担各自在内部又设置审批、审查,有的还是上下几级的走审批流程,极大地损失了效率,有的甚至是贷下来慢还回去也慢,想还不让还,让借款主体感到匪夷所思。
(四)风险过滤困难。“劝耕贷”不完全依赖抵押物来防范风险,主要看融资主体的成长性,这也给了乡里极少数“漂子”(东至地方话,指善于投机取巧、不愿扎实干事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想方设法、软硬兼施、不择手段要钻进信贷的笼子,骗取贷款,挪作他用。在信用环境还很脆弱的当下,防范此类风险难度很大,而一旦这些人图谋得逞,形成“破窗效应”,整个“劝耕贷”体系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五)粗放经营普遍。走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有的经营主体不知未来的发展方向,获取贷款,扩大再生产有盲目性,对于市场风险、价格风险等,没有分析研判,没有应对准备;有的经营主体有较明显的多元发展的冲动,一不留神就可能跌进多元化陷阱。绝大多数经营者都缺少基本的经营管理、营销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一旦“融资难”的瓶颈被打破,其他“短板”可能很快就形成新的发展瓶颈,甚至会带来致命的危害。
(六)综合保障乏力。从实地走访和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起码有三个方面存在保障乏力问题。一是服务保障乏力,主要是贷(保)后的跟踪服务跟不上,没有相应的能力帮助获得贷款支持的经营主体,更好的用好贷款,更好的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往往是贷款出手,放任自流。二是人力保障乏力,这在政府层面和担保机构层面尤为突出,农担机构一线人员管理幅度过大,精力、时间都跟不上,乡镇更是人少事繁任务重,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劝耕贷”的需求。三是机制保障乏力,乡镇尚未建立推进“劝耕贷”工作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维护机制,工作人员大量额外的精力、劳力投入都是靠觉悟和情怀支撑着。
三、对策思考:久久为功“劝耕贷”
以上检视的问题,有的存在于程序上,有的存在于主体中(包括政、银、担、企四类主体);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是全局性的。解决这些问题,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但必须追本溯源,久久为功。
(一)廓清发展理念,使有为政府更好地塑造有效市场。“劝耕贷”在功能作用上是贴近田间地头的农村金融新模式,而在设计理念上是在财政逻辑与金融逻辑的结合部上做文章。财政政策的逻辑起点是扶弱助困,金融运行的逻辑起点是趋利避害。在农村金融供给侧,财政政策先行创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给各类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增加信用、弥补短板,发掘、培育成长性好的优质客户群,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既能获取利益、又可规避风险的机会,在这里形成财政逻辑和金融逻辑的交汇点、结合部,“劝耕贷”就诞生在这个交汇点和结合部上。因此,推进“劝耕贷”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努力实现融汇两种逻辑、组合两种资源、兼顾两种诉求,让政府更加有为——财政政策扶持“三农”的政策效果更加显著;让市场更加有效——金融运行在“三农”领域一样可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这是“劝耕贷”的命根,把握住这个命根,实践中的所有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二)夯实乡镇建档立卡基础,把住机会和风险的入口。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就是为其制定融资身份证,这是“劝耕贷”基础中的基础、关键里的关键。目前反映的表格多、程序繁,是推进初期的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推进中一步一步做“减法”,把非核心、非关键条件逐步简化、优化,同步跟进信息化、数据化建设,使得采集和比对经营主体的信用软信息和经营硬数据字段更加简明、方法更加科学、技术更加可靠、结果更加精准。这种缜密的建档立卡是“劝耕贷”的入口。夯实基础,把住这个入口,就是保证经营者品质好、经营体成长性好、产品或服务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快速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信贷服务和发展的机会;同时,把住这个入口,各类带有原发性风险的主体就无法进入,被拦截在“劝耕贷”门槛之外。
(三)强化政银担抱团意识,打造共享型跨界组合。调研中发现的流程繁复问题、供求匹配问题、审批时效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政银担抱团意识不强所致。“劝耕贷”打造了政银担“抱团”推动的工作组合。整个操作过程政府、银行、担保既明确分工,又紧密抱团,实现错位把关、联合发力。一是在信贷全流程中实现政银担“抱团”服务,构建贴近“田间地头”的阿米巴组织,把政银担合力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常态化。二是充分发挥政银担“抱团”的“溢出效应”,全面提升服务标准和品质,开辟多重融资渠道、提供多类融资产品、组合多种金融资源,以更有优良品质、更有智力含量、更有创新特点的担保增信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纾解融资难、发展难等困扰。政银担的这种组合是跨界组合、是共享型组合,在这里组合的能量无限、创意的空间无限。
(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筑牢风险防控体系。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劝耕贷”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劝耕贷”必须构筑包括三个层面的风控全闭环体系。第一层是防范原发风险。通过规范的建档立卡、筛选比对,将带有原发风险的项目一律阻挡在信贷担保大门之外。第二层是防范经营风险。对正常的因市场和经营活动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用“资金接续”、“经营托管”、“资产接管”等方式进行缓释和化解。第三层是防范道德风险,“劝耕贷”设计对贷款银行免责审计、对基层组织问责督查、对借款主体追责公证的“三驾马车”,构成对道德风险的多维检索、立体管控机制。
(五)坚持成长优先,突破农业内卷化魔障。“农业内卷化”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63年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它概括了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有增长无成长”的现象。调研中发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粗放经营、盲目发展、多元化冲动,都是比较典型的“农业内卷化”特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破产倒闭,或“绑架”银行、政府,沦为“僵尸企业”,它们“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命运,就是陷入了农业内卷化魔障的现实例证。它们没能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培育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性,所以当失去“野蛮生长”的条件后,必然会走向衰败。这些教训我们必须深刻汲取,“劝耕贷”主张成长优先,就是用新理念培育新农人;“劝耕贷”不能与无成长性经营主体“相濡以沫”纠缠在泥坑里,而要和成长性好的经营主体相伴而行直至其可以自力发展再与其“相忘于江湖”。
(六)融入新时代,构建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运行体系、资源配置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要用新思维来开辟新领域。在调研中,我们感到保障乏力的地方,恰恰是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布局的地方。访谈中张溪镇党委书记阮宏兵说“劝耕贷”搭建了一个多功能平台,可以在乡村维稳、信用环境优化、产业融合、乡村治理等诸多环节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同时,促进“劝耕贷”的发展,也需要县乡政府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谋划党委政府领导、指导农村工作的观念更新、职能创新,使各类政治资源、管理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配置聚焦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有力推动“劝耕贷”提质扩面放量增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