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徽创新金融兴农 一万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劝耕贷”扶持
发布日期:2018-12-07 15:03:49 来源:
编者按:近年来,安徽“劝耕贷”积极有效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了不少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频频聚焦。继中央电视台CCTV7、《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等央媒相继对“劝耕贷”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后,12月4日,中央级主流媒体央广网再度为“劝耕贷”“发声”点赞,以《安徽创新金融兴农 一万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劝耕贷”扶持》为主题,现场连线央广网驻安徽记者,多角度对“劝耕贷”进行点评报道。节目高度评价了我省在探索金融支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肯定了“劝耕贷”贴农、为农、惠农、不脱农的服务宗旨,以肥西县龙居生态家庭农场主李然的故事为切入点,折射出“劝耕贷”这项支农惠农政策,在支持农业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安徽创新金融兴农
一万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劝耕贷”扶持
央广网合肥12月4日消息(记者刘军)据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报道,安徽省在探索金融支农方面取得新进展,围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创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劝耕贷”,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累计为一万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 53.42亿元,其中近七成贷款主体是通过担保增信的方式首次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切实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迫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和担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不了银行信贷视野,导致融资难上加难。安徽省创立的“劝耕贷”,是通过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抱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构建“资源联手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解决因农业信贷抵押物不足,难以贷款融资的问题,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需求。
传统的信贷理念是“抵押优先、避险为王”,而“劝耕贷”构建的是“成长优先、信用为王”的新路径,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预期和诚信品格变为担保资源,并在模式中设计了信用上升通道,对按期还款、诚实守信、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借款人开辟绿色通道,逐年提升信用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提升借款人信用等级。 “劝耕贷”主要服务对象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户贷款额度最高200万元,龙头企业原则上最高融资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
“劝耕贷”要求所有合作银行利率最高上浮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20%,担保费执行安徽省支持小微企业和农业贷款标准1.2%,获得“劝耕贷”服务的客户融资综合成本(银行利息加担保费)不高于6.42%。这是目前农村信贷市场最低的成本,受到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目前,“劝耕贷”已经累计为11869 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总额 53.42亿元。
安徽省肥西县龙居生态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李然今年就感受到了“劝耕贷”的好处。李然流转土地1000多亩,从事特色农作物种植、销售和家庭旅游业。今年元月份,受大范围降雪的影响,他家刚刚建好的大棚突遭暴雪袭击,不少大棚被压垮了,损失高达100多万元,对后期的经营也产生了严重影响。正当李然一家一筹莫展之际,乡镇干部了解到受灾情况和李然的融资需求后,向他推荐了“劝耕贷”。虽然缺少抵押物,但凭借良好的发展预期和信用,李然在他经营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很快就拿到了肥西石银村镇银行100万元“劝耕贷”资金,大棚恢复了建设,产量和销量也慢慢恢复起来。现在走进肥西县官亭镇龙居生态家庭农场,可以看到田野中一排排整齐林立的现代化阳光大棚,大棚中翠绿的火龙果已经开始挂果。李然说,目前他的家庭农场还发展了葡萄、桑椹等果蔬产业,同时引入了物联网、电商等现代农业手段,预计今年1700亩耕地总产值将达1100万元,亩均产值超过6400元。
截至10月末,肥西县已有119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建档立卡,“劝耕贷”累计为符合标准的197户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授信1.1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支持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友情链接